剧情介绍

  《众神与将军》(Gods and Generals)名为《葛底士堡》的续集,其实是一部前传,算是赶了当今前传续拍的潮流。本片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因而可以推断是和《葛底士堡》同一风格的。
  
  既然是前传,讲述的自然是发生在葛底士堡战役前的南北战争的故事。按照导演兼编剧罗纳德·麦克斯韦尔一贯的风格,少不了对这开始两年的著名战役作一番详尽描述。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剧情,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些战役作一些勾勒。
  
  美国内战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发生在弗吉尼亚的曼萨斯,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曼萨斯第一之战"。从整个内战的尺度来衡量,这第一场主要战斗都比较小儿科,双方似乎是在试探对方的实力,因此没有投入很多兵力。当时北方军队是处于麦克道威尔将军的领导之下,而南方的李将军并没有实际指挥这场战斗,因此南方的军队看起来非常松散。但最后这一役还是南方军队赢了,他们突破了北方军的防线并导致北方士兵如野牛般集体慌乱逃窜。这一战役也因此有了个外号:"第一轮牛奔"。
  
  趁曼萨斯一战获胜之后,李将军决定向北挺进马里兰州(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北伐),不料作战计划落入了北方军队之手,双方又在靠近安铁坦小溪的一个叫沙布斯堡的地方展开了激战。北方盟军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强攻李将军的部队,结果南方军队不得不败退。1862年9月17日的这场战斗是整个南北战争中单日伤亡最多的一天,共造成双方23582名士兵伤亡,北方军略多,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由于此战的失利,本来想浑水摸鱼的大不列颠推迟了对于南方邦联政府的承认。同时,本次战役还有另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后果:林肯总统借此机会推出了《奴隶解放宣言》。
  
  时间到了1862年11月,由于不满意北方军总指挥麦克林纳的无能,林肯新启用了伯恩塞得将军,后者自然感恩图报地发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势,结果在弗雷德里克堡这一战略要地与李将军的部队打了一场恶仗。在这场战斗中,北方军士兵人数依然压倒南方军,但指挥和沟通实在是很混乱,虽然伯恩塞得对南方军驻守的弗雷德里克堡发起了不间断的多达14次的猛攻,仍然没有冲破南方阵线,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场战斗可以说南方军全面胜利,他们造成北方军多达13000人的伤亡,而己方仅损失约5000左右。此役过后,北方军士气急剧下降,而南方盟军的士气则达到了顶点。
  
  为了整顿士气,北方军又换了约瑟夫胡克将军作总指挥,谁知仍然不管用。1863年4月底5月初的十来天时间里,在11500对60000的优势兵力状况下,北方军还是在查斯诺斯威尔打了个大败仗,损兵折将17000余。本次战役一般被认为是南方李将军最伟大的胜利,但他这个胜利也来之不易,不仅南方也损失了约14000士兵,而且损失了外号"石墙"的杰克逊将军。一部分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杰克逊将军的意外牺牲才是整个南北战争的真正转折点。

评论:

  • 世凌兰 8小时前 :

    虽然有着一个沉重的时代背景,但片子显然融入了更多儿童视角的单纯美好。父亲母亲的形象选角俨然是偶像派的。黑白画面也是那么的细腻干净。

  • 局君丽 0小时前 :

    视角相对的单一保证了一份私密化,而在这份私密里,故事不乏趣味和温情,但也过于着墨太深,落了表演痕迹,这部分的冲突,导演像是完全不在乎。

  • 周笑柳 7小时前 :

    有亲人不一定有亲情,同理,出生地也不是都能成为打心眼里深爱的故乡——只有深爱故乡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 九水风 7小时前 :

    多好的一部片子。我喜欢这小朋友的视角,更喜欢老爷子诠释世界的方法

  • 公西若雁 1小时前 :

    讲故事的方式和故事本身都中规中矩,一部传统而温柔的电影,四星。然后:作为一个不停地搬家的,习惯背井离乡的人,时而不时地被各种细节打动,加半星。片尾朱迪丹奇的大特写额外再加半星。(这是一条纯粹出于独断和偏见的短评)

  • 始诗柳 3小时前 :

    3.5 北爱尔兰降调版罗马/北爱人的梦想是去全世界开酒吧!(x

  • 嘉仕 4小时前 :

    需要对爱尔兰与英国的矛盾有所了解,爱尔兰永远在闹独立,最终北爱尔兰成为了英国的领土,而爱尔兰人为主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教徒之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仇恨,因为意识形态的不统一加上国土被践踏的仇恨,冲突就在这个安静的贝尔法斯特爆发了。电影就此开始,可是导演并没有讲什么国家仇恨,因为他用孩子的视角去讲述了这段历史,可以感知到这是导演的小时候的经历,虽然创作思路很像《罗马》但与其不一样的是贝尔法斯特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而《罗马》是以第三人称女佣的角度去阐述,个人认为这部更像杨德昌的《一一》。无论大人们打的再凶我依然暗恋着坐我隔壁的女孩,成人见我都笑脸相迎,哪怕是戾气极重的街霸也不例外。电影总是用仰拍,除了给人种“孩子视角”外还有种“阴云密布”的压力感。配乐很赞每首都忍不住去听歌识曲并收藏起来。

  • 尉迟茵茵 1小时前 :

    不晓得是不是因为肯尼斯布拉纳的缘故,觉得这片“戏剧”感好强,每个角色都洋溢着一股排练多次的“过熟感”(其实就是失真)。看了20分钟后,我找到了一种观看方式,不要把它当做那个年代贝尔法斯特普通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把它当做肯尼斯的颅内小剧场,会比较好接受。拿《罗马》来比是有点抬咖,我先想到的是《八月》。顺便说:为什么詹米多南穿着白衬衫系着领带,还是给我一种没穿衣服的感觉。

  • 尉迟齐心 6小时前 :

    电影最后直接道破天机,故乡的童年回忆难道不就是关于离开的人留着的人和迷失的人吗?确实和罗马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基调显然没有那么克制,最为动人的几个镜头是一家人总是坐在一起看电影。所以我觉得无关技巧,导演只是想尽情地勾勒那段Your whole family haves you的回忆罢了。另外,片头的几场调度很迷人。

  • 丘冰蝶 5小时前 :

    将童话与现实完美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在带到我们每个游子眼前,而那最后的台词直击我心:go, go, don’t look back. 只因过去一年我也说了好几次相同的话。评论里很多人说这很导演personal情愫,可我却只看到一种与我们的互通,丰富,引起我多层面的共鸣。意外潸然。

  • 彭觅山 9小时前 :

      父亲角色最后歌舞本来很有魅力很有趣,结果逐渐开始毫不掩饰对口型放bgm,太失望了

  • 佘易槐 4小时前 :

    谁说黑白没有好滤镜,这不就是光鲜亮丽的黑.肯尼斯指导的片子看一部骂一部啊.

  • 兰希蓉 3小时前 :

    深知爱尔兰文化和历史政治变迁的话,会更明白导演想要传递的情感

  • 康驰 7小时前 :

    贝尔法斯特是肯爵的《罗马》+《天堂电影院》,儿时经历的混乱和危险,在童真的视角下被加上了保护色,更因为离别、回忆以及北爱人的幽默,留下的都是怀旧。画面棒极了,开场一个长镜由现代彩色的贝尔法斯特转回童年黑白的贝尔法斯特,太美了。Dame Judi真是每条皱纹都散发着演技。是我看的第一部多南的电影。Caitriona Balfe是耐看的美。violet竟然是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Jamie里的妈妈,没认出来,而且演了个唱歌难听的角色反差萌。以及珍惜每个有灵气的小演员。

  • 位思懿 5小时前 :

    没去电影院看因为怕我只能听懂十句话(。但总之我自己还是挺喜欢的,北美移民家庭人看到最后还是无法克制地哭了一会

  • 任梦影 1小时前 :

    救命!不是黑白+社区生活+小男孩+年代暴乱就是《罗马》!这可能是个骡子!

  • 府明杰 4小时前 :

    Kenneth Branagh‘s most personal masterpiece, shooting in gentle black-and-white, with sporadic bursts of glorious color. 音乐好棒。想起一位在Belfast长大的朋友,自带爱尔兰的酒精灵魂与地域自豪。语言塑造氛围,上一次听科林摩根的爱尔兰口音还是在《MERLín》的专访。No one has captured the conflicts in Ireland more eternally than WB Yeats: "All is changed, changed utterly;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

  • 卫宏 0小时前 :

    深知爱尔兰文化和历史政治变迁的话,会更明白导演想要传递的情感

  • 慧洁 1小时前 :

    很喜欢 是我一直都想要的周正的构图!!!

  • 明夏青 4小时前 :

    PS. Belfast真的算乡下吗?1960年代的英国百姓的生活作风如此摩登得体,令人羡艳。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