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评论:

  • 翟绮晴 4小时前 :

    电影虽然反转很多,但后面大部分都是靠新的线索推动剧情,而不是前面埋下的伏笔。

  • 菅玉成 6小时前 :

    香港的骄傲;吴君如做妈妈有梦回《岁月神偷》的感觉;相信小明真的能跑快过火车吧;做运动员做不了一辈子,多么能跑也跑不出残疾人生存的困境,赚钱与热爱的两难;是的,很快就没人会记得苏桦伟是谁,辉煌只能永存在那段历史里;对“望着你”“set go”口号和手势有些出戏;最精彩的是在操场上的母子冲突戏,爱意的坦白,矛盾的激发,没有刻意和解的收场;总体3🌟,为我的眼泪加1🌟。

  • 柯世敏 2小时前 :

    有种“麦兜和妈妈”的感觉。没有刻意放大悲惨。温暖平实的调性背后是心酸和不易。

  • 求芷云 1小时前 :

    奔着范伟和张颂文看的。密室剧本杀的题材,近期较热,水准与《扬名立万》差不多,那个片子豆瓣有7.6,观看体验一般,除了看几位戏骨的表演有点意思。靠时间信息差的上帝视角的反转,并不高级,在逻辑推理和烧脑上并没有惊喜,故弄玄虚的感觉很硬。三一律的戏剧冲突张力执行得很严格,几个小孩出来唱让世界充满爱的时候,激发了老李与观众的崇高感,只不过这首如此情怀满满的歌,为什么会由人贩子教唆孩子们唱就很无厘头。结尾外卖员的黑化和人设强翻转,非常勉强。从前半部分来看,他弱鸡的过于矮化,突然伤口也没了,持刀就捅人,屋子炸了,分分钟就会有人来,还非要搞一大冰块走,太弱智。张颂文的角色没有挖深,他是警察却对老李和外卖员直接采取暴力,过于剧本刻意的冷血,悬疑片不应该只为了情节翻转而强行逻辑,在人物上缺乏立体勾勒了。3星+

  • 雪惠 8小时前 :

    时长稍有拖拉,连带影响故事节奏,优点戏剧张力(冲突)十足,剧本不俗值得一看。三星半

  • 蕾歆 0小时前 :

    A large bamboo basket of stupid thieves.

  • 汤梦秋 9小时前 :

    苏神微博推荐过来的,故事很感人很励志!希望大家关注下正在举行的东京残奥会!

  • 毋熙华 8小时前 :

    感觉有点模仿九号秘事里有一集倒叙 十分钟往回倒一下 但每往回倒要推翻上一个十分钟呈现出来的大概故事猜想 有点为了迎合这个设定剧情上就很牵强

  • 枚雅彤 9小时前 :

    带有诙谐外壳的黑色幽默 剧情层层反转 全员恶人 到最后才知道谁是最坏的那个 配乐营造出了悬疑和恐怖氛围 演员也各有精彩发挥

  • 颖明 1小时前 :

    真人真事拍成这样也不易 很难戳到泪点 台词对话太生硬。

  • 腾文 2小时前 :

    虽然煽情有点多,但是还是很推荐。尤其是苏妈讲的那句,你残疾是天生的,没有人怪你,所有人都是怪我。

  • 蓟弘阔 1小时前 :

    小品剧的体量,令范伟的表演找到了久违的舒适区,无奈窦骁的加入又让这个组合像极了春晚临时对子。剧情结构大打信息差,层层嵌套吹散点点迷雾,倒也谈不上什么硬伤,作为导演处女作,创作野心及完成度都还可圈可点。

  • 法光亮 9小时前 :

    还算不错的传记片 有些地方还是挺感人 但趋于平淡 对于残奥冠军后来的生活只字未提 展现了生活的不易 但始终不知出路在哪 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找到为之热爱的事情 看到对于跑步的激情和热忱 真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 梅昕 7小时前 :

    单一场景的多线故事,有点像徐峥演的夜店,故事冲突集中且紧凑,其实这类叙事结构也不新鲜了,但看完还是稍微有点惊喜,电影的摄影也算有一些亮点,整体还可以,缺点部分主要集中在剧情和人物上,故事多少有些儿戏,很多情节说服力不够,比如开头当着劫匪的面割绳子,用一个沙发跟劫匪玩躲猫猫,劫匪在厨房两个人在客厅解绳子,这些都是过于夸张,小品式的情节,还有拐卖儿童卖家和买家的设定也经不起琢磨,所以整部电影还是挺粗线条的,这个故事特别适合话剧,而不是电影,但看得出来导演还是想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所以加了半星,打四星

  • 林佳 4小时前 :

    时间顺序清晰,前后逻辑严谨,没有明显bug,拍摄时注重细节刻画,不速来客很有可能成为10月黑马,多次以天井式的破旧大楼为分割点,分开每一个不同角色的视角,配上带感的bgm,很完整的呈现出一个悬疑片,范伟老师和窦骁的搭配喜剧效果拉满。

  • 鲁泽民 3小时前 :

    2.5,观影过程很累,这种基本靠对话推进的故事更应该在视听或动作上想想办法,音乐倒是挺动感的,视觉节奏完全没起来,拍摄手法太匮乏。《惊世狂花》和《浅坟》永远是新手的学习圣经。

  • 星晨 8小时前 :

    不搞笑的吴君如,确实有凸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但她饰演类似的角色也不是第一次了,类似的还有《岁月神偷》。

  • 月菡 9小时前 :

    有一些情节上的小设计,包括摄影、灯光、布景等方面的想法,人物表演也都在线,不带太高期待去看的话,完成度还行。

  • 麻睿诚 4小时前 :

    完成得不错,大概是最像大陆片的中国香港电影(少年的你除外)。煽情或许密集,平均是五分钟就让观众掉一次眼泪的那种。奥运精神好伟大,连我这种几乎不运动的人看了都跟着热血沸腾。吴君如演得可真好,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 海嘉 3小时前 :

    和同期的《扬名立万》很像,都是把简单的故事换个讲法,真相其实很简单,重点是叙事手法。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